内镜报告与学习体会5月4日

8

-山医院任珺医师-

学习报告与体会

内镜所见:

距肛门75cm可见一个长蒂息肉样病变(术前活检病理:结肠管状绒毛状腺瘤,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),表面充血、糜烂,予以内镜下EMR切除。

内镜诊断:

结肠长蒂息肉样病变(性质待病理),警惕局部癌变,行内镜下粘膜切除术。

病理诊断(术后):

结肠0-Ip管状绒毛状腺瘤,部分呈传统锯齿状腺瘤形态,伴低价格上皮内瘤变,基底和切缘均阴性。

心得体会:

病人结肠息肉病理提示传统锯齿状腺瘤(TSA),有关TSA体会如下:

WHO消化系统分类里删除了“锯齿状腺瘤”,增加了“锯齿状病变”,其中包括了:(增生性息肉)HP,(广基/无蒂锯齿状腺瘤/息肉)SSA/P,(传统锯齿状腺瘤)TSA,前两个没有细胞异型性,TSA有细胞异型。

结肠息肉大多数情况下它们可以分为腺瘤(管状腺瘤超过80%,绒毛腺瘤5-15%,管状绒毛腺瘤5-15%)、锯齿状(无蒂或传统)腺瘤或非肿瘤(增生性和幼年性)。增生性息肉最常见,具有极低的恶性潜力,他们在远端结肠遇到更多。无蒂锯齿状腺瘤/息肉(SSA/Ps)占所有锯齿状息肉的20%,通常为无蒂或扁平病灶,多见于右结肠。息肉可以是凹陷、平坦、无蒂或有蒂。

TSA是一种罕见且特殊的锯齿状息肉,它占所有结肠息肉的1%,往往发生在远端结肠和直肠,通常有一个绒毛状外观,表面显著发红隆起。TSA通常会显示出异型增生,可能是锯齿状或肠型,或两者混合。近年来的研究表明TSA可能是侵袭性结肠直肠癌的癌前病变。在组织学上,TSA被认为有可能进展到癌,类似于SSA/P。

锯齿状区域的内镜下表现:典型的HP多不超过5mm,半球形,位于直肠、乙状结肠处,表面没有血管。SSP在颜色和血管分布上与HP类似,但更大,分布在近端结肠,表面呈云雾状,不规则,有黏液,边缘模糊。图1为一些锯齿状病变的内镜下表现。

图1A箭头所指是典型的NBI下乙状结肠HP,可见无血管,后方均匀一致的黑点代表腺体开口;

B为SSP,仍残存一些黏液帽(橙色箭头),边缘不清晰(黄色箭头);

C与B是同一区域,为NBI下的图像;

D为在B图病变区域黏膜下注射含有靛胭脂的羟乙基淀粉,箭头所指为病变边界。

图2E为一SSP的NBI图像,箭头所指为肉眼可见边界,矩形方框内为腺管开口模糊,比起HP,SSP表面更不规则;

F为白光下SSP,箭头所指为病变区域;

G为一较大的SSP,表面形成皱褶,黄色箭头为病变右侧边缘,左侧边缘在该镜像下看不到,橙色箭头为病变冲洗后仍有黏液帽;

H为伴有细胞异型性的SSP,黑色边框区域内为传统腺瘤,黄色边框区域内为锯齿状病变。

1、传统锯齿状腺瘤(TSA)的特点:

A、细胞、结构学改变可诊断低级别(和普通腺瘤一样),但异型增生位于隐窝上1/2,且畸形的隐窝不与黏膜肉相邻。

B、多发于左半结肠,有蒂隆起为主,伴有部分平坦的双层隆起型病变,表面呈脑回状。

2、TSA和SSA/P(广基锯齿状腺瘤/息肉)区别:两者都有锯齿结构和结构扭曲。

A、好发部位:TSA左半结肠多见(直肠乙状结肠移行部)。SSA/P位于右半结肠。

B、内镜特点:通常较SSA/P更鲜红、突起以及有蒂。

C、病理细胞异型:SSA异型增生位于隐窝上1/2,KI67可提示增值带位于中上部。TSA细胞异形具有上皮肿瘤的特征。

D、病理组织异型:TSA畸形的隐窝不与黏膜肌相邻,失去黏膜肌的支撑。SSA/P隐窝扩张扭曲,紧贴着黏膜肌生长,呈烧瓶状,甚至将黏膜肌顶向腔内,使SSA/P表面形成成凹陷。需要区别黏膜内出现腺体的肿瘤,后者腺体周围有间质反应,细胞异型。

3、治疗:对于对≥5毫米的TSA建议内镜下切除。至于SSA/P,大多数研究都建议切除≥10毫米的病灶。HP可能是SSA/P和TSA的前期病变,≤5毫米的HP不需要进行治疗。

内镜所见:

4月2日胃角及胃窦粘膜充血、水肿,局部可见散在糜烂灶(于胃角、胃窦小弯近胃角、胃窦小弯、幽门前区小弯侧/后壁分别活检1块),质软、弹性可。

内镜诊断:

胃角及胃窦多发糜烂灶(性质待病理),外院胃镜胃窦活检提示,局部重度不典型增生,建议本院病理会诊。

病理诊断:

以上5个部位均是粘膜组织慢性炎,胃角伴轻度异型增生及肠上皮化生,余伴轻度、中度肠上皮化生。

外院胃镜活检病理本院会诊的诊断: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。

超声内镜胃镜所见(4月16日):

胃窦小弯侧可见一糜烂灶,超声内镜示:病变处胃壁增厚,主要以粘膜层为著,最厚处3.7mm,病变处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,建议内镜下治疗。

超声内镜诊断:胃窦小弯侧糜烂,结合病理会诊,考虑为癌前病变,病变主要位于粘膜层,建议内镜下治疗。

心得体会:

病人3月20日在外院胃镜检查提示胃窦粘膜糜烂,病理提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,因HP阳性,治疗14天,但是外院内镜报告上没有注明确切活检位置,也没有明确的活检图片。因抗hp治疗,胃内活检及糜烂均明显好转,导致第一次复查胃镜虽经染色、放大、多处活检均未发现病灶。16日再次行放大内镜并超声胃镜检查,发现胃窦小弯处糜烂灶约4*4mm糜烂灶,有明显边界、腺体粗大、欠规则,以上均提示:

1、规范的内镜检查的重要性,活检前后及活检中均应清晰拍片,报告中也应详细描述。

2、抗HP治疗对早癌病灶的影响:抗HP治疗后的早期胃癌的特点:20mm、位于胃的中下1/3、凹陷性病变为主、分化型的病变为主,早期胃癌治疗后病灶不易发现,需要临床内镜检查中仔细观察,以免漏诊。

3、放大内镜、超声内镜是诊断早癌的有力武器。

8

-医院何兰英医师-

学习报告与体会

内镜所见:

距门齿约为30-33cm11-5点位及33-36cm12-5点位食管可见浅溃疡,溃疡底深且覆以大量白苔,溃疡堤略隆起(分别活检4块、6块),溃疡周围黏膜呈瘢痕样改变且瘢痕处呈结节样改变(距门齿约为33cm),瘢痕处食管环形狭窄,普通内镜不能顺利通过,超细内镜通过尚顺利,余食管黏膜粗糙,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40cm,贲门、胃底及胃体未见明显异常,胃窦部黏膜充血、水肿,幽门充血、水肿。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。

内镜诊断:

“口腔多发溃疡病史”

食管多发浅溃疡(性质待病理,距门齿约为30-33cm及33-36cm),溃疡周围黏膜呈瘢痕样改变及结节样改变,白塞病?恶性待除外?若病理结果为阴性,医院进一步检查及对症治疗。

心得体会:

该患者有口腔多发溃疡病史,行胃镜检查示食管多发溃疡,病理回示食管少许坏死,符合溃疡形成,需考虑白塞病可能。

白塞病又称贝赫切特病、口-眼-生殖器三联征等。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血管炎症性疾病,主要表现为复发性口腔溃疡、生殖器溃疡、眼炎及皮肤损害,也可累及血管、神经系统、消化道、关节、肺、肾、附睾等器官,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,眼、中枢神经系统及大血管受累者预后不佳。诊断要点:

1、临床表现:病程中有医生及患者观察和记录到的复发性口腔溃疡、眼炎、生殖器溃疡以及特征性皮肤损害,另外出现大血管或神经系统损害高度提示白塞病的诊断。

2、实验室检查: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异常。活动期可有红细胞沉降率增快、C反应蛋白升高;部分患者冷球蛋白阳性。HLA-B5阳性率较高,与眼、消化道病变相关。

3、针刺反应试验。

4、特殊检查:神经白塞病常有脑脊液压力增高,白细胞轻度升高。急性期磁共振成像的检查敏感性高达96.5%,可以出现在脑干、脑室旁白质和基底节处的增高信号。鉴别诊断:类风湿性关节炎、赖特综合征、强直性脊柱炎、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相鉴别。

治疗原则及方案:

1、一般治疗:急性活动期应卧床休息。发作间隙期应注意预防复发,如控制口、咽部感染,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,伴感染者可行相应的治疗。

2、局部治疗:口腔溃疡可局部用糖皮质激素膏、冰硼散、锡类散等,生殖器溃疡用1:高锰酸钾清洗后加用抗生素软膏;眼部损害需眼科医生协助治疗,眼结、角膜炎可应用糖皮质激素眼膏或滴眼液,眼色素膜炎须应用散瞳剂以防止炎症后粘连,重症眼炎者可在球结膜下注射糖皮质激素。

3、全身药物治疗:非甾体类药物、秋水仙碱、沙利度胺、氨苯砜、糖皮质激素、免疫抑制剂、生物制剂。

4、手术治疗

该患者需进一步完善检查以明确病因,对因治疗。

内镜所见:

食管黏膜散在白斑附着,冲水无法完全去除,局部活检1块,质软,并细胞刷检。齿状线距门齿约39cm,贲门黏膜光滑。反转观察贲门较为松弛。粘液池清亮,胃底、胃体中上部黏膜未见明显异常,皱襞柔软,胃壁蠕动及扩张良好,胃体下部前壁可见一类圆形局限性隆起,直径约2.0cm,隆起处表面黏膜光滑、完整;胃角黏膜光滑,胃窦黏膜光整,散在充血及小片糜烂。幽门圆,持续开放。十二指肠球部、球后及降部未见明显异常。

内镜诊断:

食管散在白斑附着,警惕霉菌性食管炎,病理回报后随诊。

胃体下部前壁局部隆起,黏膜下肿物?外压?建议EUS。

慢性非萎缩性胃炎。

心得体会:

该患者以上腹部不适为主要临床表现,胃镜检查示食管白斑,考虑霉菌性食管炎,胃体下部前壁可见一类圆形局限性隆起,在检查过程中,无论充气还是吸气,胃体下部前壁隆起变化不大,故首先考虑黏膜下肿物可能,但结合患者腹部增强CT提示肝脏多个囊肿、左侧肾上腺结节、胰管扩张,进一步完善超声检查示隆起处胃壁层次结构清楚,壁外见类似肝脏回声结构,与左肝相连续,故胃体下部前壁隆起,壁外肝脏压迫可能。

在胃镜检查过程中发现隆起,应描述形状、大小、质地、黏膜表面情况等,通过吸气、充气观察有无变化,再结合腹部影像学检查、超声胃镜检查以协助诊断。

8

-医院王伟医师-

学习报告与体会

内镜所见:

循腔进镜,进镜至距肛门缘约为25m结肠全周可见一不规则隆起性肿物,肿物基底宽无活动性,肿物表面粘膜粗糙、糜烂,肿物质地脆触之易出血,肿物处肠腔偏心性狭窄,内镜不能通过,狭窄以上情况不清。

内镜诊断:

结肠癌,病变合并不全梗阻,建议密切观察病情,必要时可考虑内镜下支架植入

心得体会:

结肠癌是常见的发生于结肠部位的消化道恶性肿瘤,好发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界处,以40~5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,男女之比为2~3:1。发病率占胃肠道肿瘤的第3位。结肠癌主要为腺癌、黏液腺癌、未分化癌。大体形态呈息肉状、溃疡型等。慢性结肠炎患者、结肠息肉患者、男性肥胖者等为易感人群。

病因:结肠癌发病的主要与高脂肪和低纤维素饮食有关。结肠的慢性炎症使肠癌的发生率比一般人群高。有结肠息肉者,结肠癌发生率是无结肠息肉者的5倍。家族性多发性肠息肉瘤,癌变的发生率更高。遗传因素可能也参与结肠癌的发病。

临床表现:早期可以没有任何症状,中晚期可表现为腹胀、消化不良,而后出现排便习惯改变,腹痛,黏液便或黏血便。肿瘤溃疡、失血、毒素吸收后,常出现贫血、低热、乏力、消瘦、下肢水肿等症状,结肠癌部位不同,临床表现不同,分述如下目录

1、右半结肠癌右半结肠腔大,粪便为液状,癌肿多为溃疡型或菜花状癌,很少形成环状狭窄,不常发生梗阻。若癌肿溃破出血,继发感染,伴有毒素吸收,可有腹痛、大便改变、腹块、贫血、消瘦或恶液质表现。

2、左半结肠癌左半结肠肠腔细,粪便干硬。左半结肠癌常为浸润型,易引起环状狭窄,主要表现为急、慢性肠梗阻。包块体积小,既无溃破出血,又无毒素吸收,罕见贫血、消瘦、恶液质等症状,也难扪及包块。结肠癌往往有器官转移,远处转移主要是肝脏。

鉴别诊断:

1、结肠良性肿瘤病程长,症状轻,X线见局部充盈缺损,形态规则,表面光滑,边绿锐利,肠腔不狭窄,结肠袋完整。

2、结肠炎性疾病指结核、血吸虫肉芽肿、溃疡性结肠炎、痢疾等肠道炎症性病变,病史各有特点,大便镜检可有其特殊发现,X线检查受累肠管较长。肠鏡检查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也不同,可进一步确诊。

治疗:早期癌内镜下可以根治的病变可以采取内镜微创治疗,中晚期癌治疗方法是以手术为主、辅以化疗、免疫治疗、中药以及其他支持治疗的综合方案,以提高手术切除率,降低复发率,提高生存率率。

内镜所见:

食管未见明显异常,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40cm。贲门、胃底及胃体未见明显异常,胃窦部粘膜充血、水肿,幽门充血、水肿。十二指肠球降交界至降部可见不规则隆起性肿物,肿物基底宽无活动性,肿物表面破溃、糜烂,肿物质地脆触之易出血,肿物处管腔偏心性狭窄,内镜通过困难但尚可通过,余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。

内镜诊断:

十二指肠球降交界至降部不规则隆起性肿物,考虑为恶性占位。

心得体会:

十二指肠腺癌起源于十二指肠粘膜上皮的癌,多为单发,可由腺瘤恶变而来,组织学上可见腺瘤-腺癌转化及腺癌中的残存腺瘤组织。十二指肠腺癌多发生于降部乳头周围,其次为壶腹下段,球部最少见。

临床表现:

1、疼痛多类似溃疡病,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钝疼,进食后疼痛不缓解,有时疼痛可向背部放射。

2、厌食、恶性、呕吐等。

3、贫血、出血等。

4、黄疸肿瘤阻塞壶腹所致,肿瘤引起黄疸常因肿瘤的坏死、脱落而使黄疸波动,常见于大便隐血阳性后黄疸也随之减轻。

5、腹部包块、体重减轻等。

本病临床可分为:

第一期,肿瘤局限于十二指肠壁

第二期,肿瘤已穿透十二指肠壁

第三期,肿瘤有区域淋巴结转移

第四期,肿瘤有远处转移

8

-医院何乔医师-

学习报告与体会

内镜所见:

食管未见明显异常。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38cm。贲门局部黏膜充血、粗糙。胃底未见明显异常。胃体下部至胃体窦交界后壁及小弯侧可见一溃疡性病变(距门齿约46-5lcm),病变溃疡底较深且覆以少量白苔,溃疡堤肿胀、隆起且表面粗糙、糜烂(活检9块)。胃窦部黏膜充血粗糙,幽门充血、水肿。所见十二指肠未见明显异常。

内镜诊断:

1、胃体下部至胃体窦交界溃疡性病变(性质待病理,距门齿约为46-51cm),考虑为癌。

2、贲门黏膜充血、粗糙,建议追随。

心得体会:

术前识别高危人群,术中发现高危特点,正确识别早期胃癌。

1、术前准备,检查前禁食8小时。去黏液及去泡剂,30分钟前服用如二甲/西甲硅油+碳酸氢钠+链霉蛋白酶

2、提高胃癌早诊率,规范的操作,高质量的白光,观察盲区注气,以充分延展胃壁,发现可疑病变,冲吸气判定病变浸润深度。

3、早期胃癌白光内镜特点,区域性颜色改变,不规则性黏膜异常,周围血管网消失皱壁改变。

4、靛胭脂染色后,1-2min观察,使靛胭脂在重力作用下重新分布,获取最佳观察效果。

5、NBI+放大V\S分型早期胃癌与正常非肿瘤组织明确分界线。

内镜所见:

距门齿分别约28-32cm6-12点位,34-39cm5-3点位39-44cm11-6点位食管局部呈瘢痕样改变,瘢痕表面黏膜粗糙,瘢痕处未见明显肿物及溃疡,瘢痕局部食管腔略狭窄,内镜通过稍困难。余食管黏膜粗糙,碘染色后呈虎皮样改变,以距门齿约为23cm10点位、25cm5点位、30cm5点位、39cm6点位为著(分别活检1块)。食管胃交界线距门齿约为44cm。贲门局部黏膜充血、粗糙(活检1块),胃底及胃体未见明显异常。胃窦部黏膜充血、粗糙、局部可见糜烂灶。幽门充血、水肿。十二指肠球部局部糜烂、浅溃疡形成。余所见十二指肠降部未见明显异常

内镜诊断:

下咽癌放疗后,食管癌化疗后、内镜下切除术后3月余

1、食管局部瘢痕样改变(距门齿约为28-32cm、34-39cm39-44cm),考虑为治疗后改变,建议密切追随、定期复查

2、食管局部粘膜粗糙,碘染色不着色(性质持理,距门约为30cm),考虑为癌前变,早期癌变待出外,可考虑内镜下治疗

3、余食管染色呈虎皮样改变(性质待病理)

4、贲门部粘膜门充血、粗糙(性性质待病理)

心得体会:

本例病人是下咽癌放疗后,食管癌化疗后,食管早癌ESD术后三月复查胃镜,1)病史明确,手术处有明显瘢痕表面黏膜粗糙糙,考虑切除不完全,病变残留,碘染色后食管散在虎皮样改变,应多块、多方位、深挖式活检,明确病理类型,建议可行内镜下行ESD,MBM,射频消融等治。2)对于食道复查患者,要借助白光,NBI+放大,精细检查。3)本例患者为多发原位癌,目前认为消化道多发癌、重复癌起源可能与多点癌变有关。

食管散在虎皮样改变建议可行内镜下射频消融治疗。射频消融术是针对食管轻中度异型增生患者的一种微创治疗手段,它采用高频射频波破坏食管的内皮细胞,导致其发生热损伤,当食管内皮的异常细胞或癌前细胞被破坏后,在原来的位置上正常的组织可以再生修复。内镜下射频消融术是治疗Barrett食管以及食管早期癌的一种安全、有效、可靠的新方法,患者依从性较好,且疗效明确而持久,手术并发症可控制。相比传统手术具有独特优势,但其难度以及风险均较高,需要手术者有丰富的内镜操作经验。须严格掌握适应证及个体化考虑患者的潜在状况,术中精确操作,术后进行严密观察及正规治疗,并进行规律性的随访。

胃腔粘膜黏充血、粗糙、局部可见糜烂灶,是否合并幽门螺旋杆菌感染。

长按识别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
白癜风专家坐诊
全身白癜风


转载请注明地址:http://www.henanrongtong.com/sgyjs/9841.html


  • 上一篇文章:
  • 下一篇文章:
  • 公司简介 广告合作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网站地图 版权声明